N
新聞中心
ews center
環保部長:將對省級黨政開展環保督察巡視
日期:
2015-11-10
來源:
原標題:陳吉寧:改革環保制度 提升環境治理能力
文/鳳凰網主筆 陳芳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合會”)2015年年會9日下午在北京開幕,環境保護部部長、國合會中方執行副主席陳吉寧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完成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生態環境要總體改善”目標,將率先從改革環境保護制度、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突破。
陳吉寧向出席國合會的中外嘉賓介紹,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中共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習近平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李克強、張高麗也多次就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指示。陳吉寧說,這表明,中國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深化,進程在加速推進,隨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新環保法的實施,中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積極進展。
剛剛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引起與會者廣泛關注?!督ㄗh》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陳吉寧指出,五大發展理念具有很強的問題導向:創新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開放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他進一步指出,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將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對引領經濟新常態將發揮重要作用。
陳吉寧也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補齊生態環境環保護這塊短板,《建議》提出“生態環境質量要總體改善”的目標,既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動力,也是巨大壓力和挑戰,補齊這一短板任務艱巨而繁重。
《建議》還專門就促進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出六大具體措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陳吉寧認為,六大措施內涵豐富,指導性強,能夠有效促進環境與發展的融合,有助于從源頭上控制污染,進一步增強環境保護的整體性、系統性和有效性。
《建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陳吉寧強調,要完整、準確理解《建議》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改革環境保護制度、提升環境治理能力是將頂層設計和改革藍圖落地、具體化的牛鼻子,需要率先突破。
如何突破?陳吉寧就此提出五大舉措:
第一,加強環境法治建設,堅持依法保護環境。他指出,中國的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依賴于宏觀政策,而保持宏觀政策有效性的基礎是法治化。法治化的任務一是要健全環境法律體系,二是要嚴格執法。通過法律的完善和執行,讓環境違法行為受到應有處罰,促進建立規范和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第二,完善環境預防體系,推動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優化。今后五年,發展仍然是主題,環境預防就要擺在首位。陳吉寧透露將建多項預防機制:確保生態保護紅線落地;強化戰略規劃環評的剛性約束;深化改革標準的制定,特別要推動地方環境標準的設置,改變一方面有些標準過嚴造成事實上做不到,另一方面有些標準缺位的不合理局面;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能源,減輕污染排放,促進環境治理。
第三,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推進環境質量改善。陳吉寧透露,十三五時期將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證制度;建立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健全環境保護市場體系,鼓勵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形式引入第三方治理環境污染,向社會開放部分環境監測項目;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場,推廣綠色信貸,支持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建立上市公司環保信息強制披露機制,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建立健全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研究建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辦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建立地方領導人員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企業探索建立賠償制度,對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失職、瀆職的黨政領導和工作人員,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
第四,改革環境監管方式,提升監測監管執法能力。繼今年在對問題突出的地級市進行公開約談后,下一步還將用兩年左右時間對省級黨政及有關部門開展環保督察巡視,推動地方黨委政府落實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責任。《建議》提出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將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一些地方政府重發展、輕環保、干預環保執法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陳吉寧還透露,環保部將適度收回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實現互聯共享。
第五,全面推進信息公開,倡導全民參與。加強資源環境國情和生態價值觀教育,不斷提高公民環境意識;推進綠色消費革命,引導公眾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健全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全面推進大氣和水的環境信息公開、排污單位信息公開、監管部門的信息公開等;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網絡舉報平臺和制度,促進公眾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讓每個人成為保護環境的參與者、建設者、監督者。
關鍵詞: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